|
陜西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今年秋季學期起施行时间:2023-07-10 陜西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印發,將于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施行。 辦法明確,鼓勵實行彈性課時。嚴格執行零起點教學,嚴禁增減國家課程科目和課時,做到應教盡教,不追趕進度、不超越難度。嚴禁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取代國家課程。各地不得面向小學各年級和初中非畢業年級組織區域性或跨校際的考試。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將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 ■一至九年級每學年共39周 鼓勵實行彈性課時 我省義務教育課程實行九年一貫整體設置,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按“六三”學制安排。學校須按照《陜西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試行)》,開齊開足開好課程,著力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增進課程效能。 一至九年級每學年共39周。其中,一至八年級新授課時間35周,復習考試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九年級新授課時間33周,第一學期復習考試時間1周,第二學期畢業復習考試時間3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可根據教育教學需要合理用于安排科技文體活動等。九年新授課總計9522課時,一至二年級每周26課時,三至六年級每周30課時,七至九年級每周34課時。鼓勵學校結合實際,自主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但須符合《課程設置表(試行)》規定的相應學段課時數的上下限要求。 每周按5天安排課時教學,小學按每課時40分鐘計算,初中按每課時45分鐘計算。鼓勵學校根據學科、課型等差異,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積極開展長短課、大小課相結合的課程實驗,但須確保新授課周總課時長符合相應規定。 ■零起點教學 嚴禁增減國家課程科目和課時 嚴格落實國家課程。確立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嚴格執行零起點教學,嚴禁增減國家課程科目和課時,做到應教盡教,不追趕進度、不超越難度。其中,英語課程的開設起始年級為三年級;有條件的學?稍谝、二年級開設,供學生選修,內容以聽說為主,平均每周不超過1課時。勞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各校按照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指導綱要等文件要求開設。 規范開設地方課程。地方課程由省教育廳統籌規劃,原則上在部分年級設置,以省情教育為主,著重挖掘陜西自然地理、歷史傳統、紅色文化、經濟民生、社會風俗和科技創新等資源的育人價值,豐富學生課程體驗,增進學生對陜西省情的認識和理解等。校本課程育人目標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貫通一致,內容上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避免交叉重復。原則上不對專題教育獨立設課。 ■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引進境外課程、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嚴禁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取代國家課程。未經省教育廳批準,各地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不得違規擅自設置市級或縣級地方課程及編寫教材,省級地方課程教材必須經省級教材委員會審定。校本課程原則上不編寫教材,積極倡導以實踐活動手冊、學習資源包、活頁、匯編等形式呈現。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引進境外課程、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深入推進“三個課堂”重視日常學業評價 為加強全鏈條銜接實施,深入推進“三個課堂”。扎實推進嚴格執行國家課程的教育教學主陣地“第一課堂”,功能部室、音樂體育場館、社團活動場地、文化走廊等校內資源場所“第二課堂”,走出校門以外社會實踐活動“第三課堂”的建設,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做好幼兒園和小學、小學和初中的科學銜接,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著力改進實驗教學。 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完善學業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實行素養立意的日常教學評價。注重伴隨教學過程開展評價,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知識理解、互動參與、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等表現,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多元主體評價作用,綜合運用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成長記錄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建立作業總量審核監管和質量評價制度,強化作業批改與反饋的育人功能。 ■嚴控考試測驗次數 不得面向小學各年級和初中非畢業年級組織區域性或跨校際考試 嚴控考試測驗次數。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鼓勵通過情境化、游戲化、項目化等方式評價學生學業表現;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的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各地不得面向小學各年級和初中非畢業年級組織區域性或跨校際的考試;學校和班級不得組織周考、月考、單元考試等其他各類考試,也不得以測試、測驗、限時練習、學情調研等名義變相組織考試。初中畢業年級可在第二學期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后,在總復習階段組織1~2次模擬考試。堅持規范考試實施,以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不得制定考試大綱。 健全省市縣校四級培訓工作體系,確保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學習實現人員全覆蓋、學段全覆蓋和學科全覆蓋。同時加強教研指導。 ■每門課程不少于10%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 聚焦改革重點。堅持素養導向,推進綜合學習,切實開展大單元教學、主題化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每門課程原則上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落實因材施教,關注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把握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方向,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 積極開發優質數字課程,持續做好基礎教育精品課建設和遴選工作,全面改善數字化教學條件。用好數字化管理應用平臺,主動開展同步課堂、專遞課堂、智慧課堂等。 ■整合數字化課程資源 探索構建校際優質課程共建共享機制 我省明確,各地、各校在用好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廣泛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以及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科技館等公共場館資源,統籌發掘鄉土民俗、工廠社區、山川名勝、先鋒模范等特色文化、日常生活、自然地理、社會人力資源的育人價值。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陜西教育扶智平臺等公益性數字資源庫,有機整合數字化課程資源,探索構建校際優質課程共建共享機制,依據教學需要打造開放多元的課程資源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