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山區職教中心:低進高出,讓又一批中職生的大學夢幻化成真时间:2023-07-21 2023年6月,橫山區職教中心高考再傳捷報:參加考試77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職業教育本科單獨招生考試48人,本科上線27人,上線率57%;普通高考29人,上線10人,上線率35%;會計專業劉盼盼同學以406分(滿分450分)的總成績,位居陜西省第七。 二十八年風雨兼程,春華秋實,橫山區職教中心又一次創造了“低進高出”的教學奇跡,讓又一批中職生的大學夢幻化成真。特別是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大戰略下,學校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著力提升辦學實力,注重夯實辦學底蘊,讓一批又一批懷揣升學夢和就業夢的學子,在中考落榜后,重新感受到了陽光雨露,開啟了新的人生。 新校區效果圖 突破瓶頸,辦學規模再擴大 學校成立于1995年10月,是橫山區唯一的一所中等職業教育機構,在紅極一時時被譽為榆林的“塞上明珠”,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03年包分配截止,2008年開始省上停止了普通中專和職業中專的聯合辦學,從此學校一度陷入招生難與辦學難的雙重尷尬。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學校緊緊抓住這一大好機遇,將自身轉型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走特色辦學、融合發展、開放辦學的路子,起死回生并發展壯大。目前,全日制學歷教育在校學生由2016年的100多人發展為現在的1400人,教學班由3個發展為現在的35個。學校面臨搬遷,新校區正在建設中,遷建后,學生規模將要達到3000人。 強化內涵,促進學生新發展 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全面發展的需求,2020年,學校在原來幼兒保育、計算機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機電技術應用4個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會計事務、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采礦技術、電子商務、服裝制作與生產管理等5個專業。同年,學校提出“開設一門專業至少聯合一個企業和一所學!钡霓k學模式。這些年來,學校先后與10多家省內外知名企業、院校聯辦,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取長補短,攜手共進,竭力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創造條件,為學生繼續深造打開通道。2021年5月,學校與韓國國立群山大學合作簽約,建立3+4本科班,這為學校國際化辦學邁出了第一步。 轉型創新,讓夢想變為現實 2016年是學校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學校領導班子借助國家擴大職業教育單獨招生本科計劃這一契機,將2014級9名同學從專業幼師班轉型為單招高考本科班。2017年學校第一屆單招考高,9名學生參加考試,5人上本科線,打開了單招高考的新局面,打破了社會上流傳的中職生不能上大學的傳說,圓了同學們的本科夢。也正是這樣的改革創新與辦學效益,從2015年起,學校每年都開辦單招高考班,且創造了連年學生“低進高出”的優異成績。2018年,11名同學參加單招高考,9人上本科線;2019年,32名同學參加單招高考,8人上本科線;2020年50名同學參加單招高考,28人上本科線;2021年52名同學參加單招高考,25人上本科線;2022年,63名同學參加單招高考,21人上本科線;2023年,77名同學參加單招高考,本科上線37人。 在實現部分同學升學夢的同時,學校的專業教學也是捷報頻傳,成績空前。近幾年來,在中省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我校學生屢獲殊榮,2023年,“電子商務運營”團隊成功進入國賽。 落實政策,升學教育前景廣闊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敖ㄔO一批優秀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注重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暗2025年,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辦學格局更加優化,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2022年2月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情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推動中職學校多樣化發展,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抓好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升學教育,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擴大貫通培養規模,打開中職學生的成長空間。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支持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聯合開展五年一貫制辦學,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本科教育銜接培養! 實踐證明,橫山區職教中心抓單招高考升學教育符合國家政策,路子正確,方向明確。今后,學校將進一步落實國家發展職業教育政策,繼續堅持升學就業并重,以培養有擔當有能力的社會有用之才為愿景,讓一個個家庭走出陰霾,讓一個個學生奔赴陽光和希望,學校也繼續踏上新的發展之路。 |